在中国漫长而辉煌的历史中宏发证券,有些故事比精心编织的小说更奇妙,更充满巧合和奇绝。
比如这个关于文盲皇帝、诗词歌赋、非凡女性的故事。它的核心,是一首或许称不上“诗”的诗:目不识丁偏遇诗/同名同姓不相知/更得才妃姐妹花/百首宫词万世奇。
同名同姓同一故乡的两个男人故事从两个都叫“王建”的男人说起。
第一个王建(公元847-918年),字光图,生活在唐末五代十国时期,许州(今河南许昌)舞阳(今漯河市舞阳县)人,排行第八,少年时以屠牛、盗驴、贩私盐为业,乡人谓之“贼王八”。公元907年在成都称帝,国号大蜀,史称前蜀。
“贼王八”之称,堪称中国载入正史的皇帝名号奇绝,既有犯罪实录(屠牛盗驴贩私盐),又含生物特性(死缠烂打),更兼道德审判(忘八无耻),三昧真火炼就千古第一帝号!
这贼王八皇帝是实实在在的文盲,《新五代史》载“(建)目不知书。”《九国志》称“(建)耻不知书,乃求士人诵读。”——他专门设立了“侍读”之职。
那么,这文盲皇帝怎么治国理政呢?他独创了“三绝阵”:一绝是以吏为师的政务处理系统,由胥吏将千言万字的公文压缩提炼成“蝗灾起,免赋税”之类的三字经、四字谣;二绝是以耳代目的知识获取系统,殿上学士手捧书籍诵读,听不懂的地方就审问式学习;三绝是以俗解雅的理念教化系统,让文人将《贞观政要》等改编成生动有趣的说书段子。
展开剩余88%当我们参观成都永陵博物馆,看到那尊出土的王建鎏金铜像时,他隆眉广额、龙睛虎视,活脱脱一个市井豪强、马上帝王,与文人雅士的形象相去甚远。
第二个王建(约767—约830年),字仲初,生活在唐朝中期,颍川(今河南许昌)人,一生徜徉于文字的海洋,尤其擅长创作乐府——这是源自汉朝,能够配乐演唱的诗歌形式。
这个王建,与我们在课本上读到的文学巨匠——比如“唐宋八大家”中的韩愈、以平易诗风著称的白居易等人互相唱和,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篇章。他本人,留下了《水夫谣》等描写底层劳动人民疾苦的深刻作品,以及最负盛名的《宫词》百首。
这百首宫词像一套精细的工笔画卷,系统、生动地描绘了宫廷生活的方方面面——从庄严的典礼到闲适的游宴,从宫女的情思到帝王的日常。它的语言看似平易近人,却蕴含着悠远的意境,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以组诗形式大量描写宫廷生活的先河,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。
如果你去翻《全唐诗》,就会在第二百九十七卷里找到他的身影。读到“今夜月明人尽望,不知秋思落谁家”的诗句,你是否感受到了他清丽脱俗的意境和跨越千年的秋思?
一位是开创蜀地的文盲武人,一位是青史留名的文豪诗人,他们的人生本应如同平行线,永不相交。但命运却通过“同名同姓”和“正宗同乡”这个奇妙的纽带,将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,让后世的人们每每提及,都不禁哑然失笑,感叹这真是“文曲星打瞌睡,错点了鸳鸯谱”。
你说,这个文盲王八皇帝的“文缘”是不是奇绝?
同爹同妈同侍一夫的两位诗人文盲王建的“文缘”,不仅仅体现在与中唐著名诗人同名同姓同一故乡上。他的后宫中,有两对上同奶胞下同血胞的亲生姐妹,其中一对姐妹同样是才女、同样是诗人。
这对姐妹姓徐,姐姐被封为贤妃,妹妹为淑妃。她们创作的宫词,居然有一百多首被完整地收录在了大名鼎鼎的《全唐诗》中——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,在中国历代的后妃中极其罕见!
由于年代久远宏发证券,史料记载模糊,这一百多首宫词具体哪些出自姐姐之手,哪些出自妹妹之笔,已经很难区分。但作为有成就的宫词,在中国的诗文世界里独自生辉、独自芬芳。比如其中一首这样写道:龙池九曲远相通/杨柳丝牵两岸风/长似江南好风景/画船来去碧波中。
这首诗描绘了宫廷池苑的优美景色,曲折的龙池,随风摇曳的杨柳,画船在碧波中穿梭,仿佛将江南的灵秀之气带到了蜀地。诗句流畅生动,画面感极强,显示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。
根据后世文坛较为公认的看法,妹妹淑妃的诗才似乎比姐姐更高出一筹。为什么呢?因为这位妹妹,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“花蕊夫人”!
我们可以想象:在雕梁画栋的皇宫深处,在花木扶疏的摩诃池旁,在月色清朗的宁静夜晚,前蜀皇帝王建一边喷发“吾提三尺剑”的豪言,一边左拥右抱同为诗人的亲生两姐妹,是不是一幅文与武相映成趣的场景?
或许有人会问:目不识丁的王建,如何与这样两位诗人妃子相处呢?难道不会“话不投机半句多”吗?
这里面有个趣味“机关”。据说,王建虽然不识字,无法阅读,但他的听觉和感悟能力却很敏锐。徐妃姐妹常常在宫廷内吟诗唱和,王建听得多了,日积月累,竟然能摸出一些诗歌的门道和韵味,能发表自己独到的“鉴赏”见解。
在一次宫廷宴会上,王建酒过三巡,与他的宰相、诗词名家韦庄(其“人人尽说江南好,游人只合江南老”的《菩萨蛮》,就是在蜀宫酒宴上写成)等人相谈甚欢,说着说着就谈到了诗歌。王建竟然当场点评起来:“韦相国的诗,好比一碗油汪汪的红烧肉,实在、解馋!而花蕊夫人的词嘛,”他停顿了一下,看向爱妃,“就像那精致剔透的水晶糕,好看、养眼!”
这番点评,出自一位文盲皇帝之口,虽无行家的意象等语,却颇为形象生动,恐怕比许多掉进书袋里的酸腐文人还要强上三分!这也从侧面反映出,王建虽然自身没有文化,但他对文化价值还是很欣赏、尊重。
能与这样两位诗人、才女的亲生姐妹常伴,你说,这文盲王八皇帝的“文缘”是不是奇绝?
同为武人同以文治的平民君主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宽,从更宏大的历史视角来看,与王建同样身为武人、同样文治安邦、同样出身平民的中国其它君主呢?
王建治下的前蜀,文化事业空前繁荣,这与他的开放和包容密不可分,反映出他对文化价值的认知和实用主义态度。作为一个政治家,王建很有可能意识到,虽然武力可以夺取政权,但文化的软实力才是长治久安的基础。因此,他刻意塑造自己注重文教的形象,以此争取士人支持,巩固统治。
在王建的软实力文化策略中,作为诗人后妃的徐氏姐妹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,成为连接王建与文人世界的重要纽带,不仅满足了他个人的审美需求,更向文人群体传递了尊重文化的明确信号。
与其他同类的君主相比,王建的这一招显然更高明,也更彻底。比如汉高祖刘邦,虽然也重视文人,但有往儒生帽子里撒尿的粗鄙之举;明太祖朱元璋,也有文人辅佐,但其与文人的关系略显紧张而充满猜忌。
总而言之,中国秦汉以来的平民君主,与文人关系的亲密程度都赶不上王建。后妃、妻妾,而且一娶就是两位,还是亲生的姐妹花!这种亲密程度,他们能比吗?
你说,这文盲王八皇帝的“文缘”,是否堪称中国平民君主的奇绝?
同及九五同拥才女的中国帝王说到帝王的才女后妃,中国历史上虽然罕见,但也并非独此一家。
南朝梁元帝萧绎有一位妃子徐昭佩。她更为人知的是典故“徐娘半老,风韵犹存”的出处。据《南史》记载,这位徐妃因为不得宠,行为颇为放荡,与人私通。情夫季江感慨地说:“柏直的狗老了,还能猎;萧溧阳的马老了,还能跑;徐娘虽然老了,却仍然风情万种。”
巧合的是,她也姓徐。至于王建的徐妃是否有类似行为,史料无载,我们不敢妄加猜测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梁元帝的这位徐妃,虽然史书上有“工诗善书”的记载,却没有完整的作品流传下来。她的文学成就,与为我们留下百首宫词的前蜀徐妃姐妹,完全无法相提并论。
咱们再来看看还有哪些帝王有文缘嫔妃。
唐玄宗的梅妃江采萍,代表作品《楼东赋》和《一斛珠》,以清丽哀婉著称,《一斛珠》中“柳叶双眉久不描,残妆和泪污红绡”被赞“怨而不怒”,与王建的徐妃有得一拼。但存世作品只有几篇,数量远不及王建的徐妃百首宫词。
宋徽宗的妃子韦氏(显肃皇后),主持编纂《宣和书谱》《宣和画谱》等,但更多是艺术赞助人而非创作者。
清代乾隆帝惇妃,存世《惇妃诗草》达200余首。虽然数量超过王建的徐氏,但在质量上,行家评论“富艳有余而骨力不足”,作为统一王朝的妃嫔,其创作缺乏前蜀宫词的乱世史诗感,其数量虽多,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印刷术的发展。
如此算来,我们是否可以得出一个结论:文盲王八皇帝的“文缘”,比同样拥有才女的其它中国帝王更为奇绝?
同在蜀地同一名号的诗人后妃行文至此,不得不向读者朋友们道个歉,在上述“同及九五同拥才女的中国帝王”中,有一位重量级的人物没说,因为,这位重量级人物有着更为惊人的巧合:同样是蜀国地盘,同样是五代十国,同样是女性诗人,同样是君王后妃,而且名号也完全相同:花蕊夫人!
这位花蕊夫人,是后蜀末代君主孟昶的慧妃,姓费。她存世的作品极少,但质量极高,以一首《述国亡诗》名垂千古,充满亡国之恨和激昂之气,树立起一座亡国诗的悲壮典范。
在文学史上的地位,这位花蕊夫人或许比王建的徐妃更为崇高,因为她的那首诗太有名、太泣血、太具有冲击力。当后蜀军队面对北宋的进攻,十四万大军不堪一击,纷纷解甲投降时,她写道:君王城上竖降旗/妾在深宫哪得知/十四万人齐解甲/更无一个是男儿!
对这首诗,明代大名鼎鼎的才子杨慎评价“激昂悲愤,有须眉所不及者”。近代大学者王国维也称赞“骨气凛然,非寻常宫体可比”。
说到这里,不得不提一个让后世学者头疼的问题。《全唐诗》的编纂者似乎也被这两位“花蕊夫人”搞糊涂了,将她们的作品都归在了“花蕊夫人”名下。
徐妃和费妃,她们一前一后、一繁一简、一写生一写死,共同构成了“花蕊夫人”这个名号下无比丰富的文学内涵,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双子星般的佳话。
回过头来,前蜀皇帝王建,这个文化极低的王八皇帝,凭借政治智慧和开放胸怀,阴差阳错地创造了文缘极深的传世奇迹,为后世提供了武人治国与文化整合的成功范例。或许,他本与文无关,但他的名字、他的故乡、他的后妃,都深深地烙上了文的印记。在中国历史上,像王建这样文化程度极低却与文化缘分极深的帝王,屈指一数有几个呢?
这正是:温香软玉伴诗文/背后算计隐藏深/治国理政兴天府/文盲皇帝大学问。
如今,王八皇帝王建和他的两位徐妃,已沉淀在一首首精美的宫词里。当我们翻阅《全唐诗》,读到那些描写千年前蜀宫生活的诗句时,会不会产生不仅仅是在读诗,更像在聆听一段由巧合、才华和命运共同谱写的奇妙故事?或许,历史有时比诗歌更富有想象力?文缘的深浅宏发证券,并非本人的文化程度能够左右,其美妙之处在于它的不可预知和阴差阳错?
发布于:四川省嘉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