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今的娱乐圈金控配资,仿佛受到了某种神秘“诅咒”。曾经的美,百花齐放,各具特色;而如今的“美”,却似乎变得单一,所有人都在朝着“白、幼、瘦”这一标准趋近。无论男女,几乎所有人都仿佛被涂上了一层厚厚的白漆,面部整形更是成为了常态,连嘴唇也不放过。如今这种对“白幼瘦”的畸形审美究竟何时才会结束?
一时间,“直角肩”、“漫画腰”、“筷子腿”、“纸片人”等词汇迅速走红,这些词汇在一些女明星的身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,甚至逐渐成为衡量她们的标准,渐渐地,这种标准开始渗透到大众的审美中。那么,这样的审美真的健康吗?骨瘦如柴,真的是美的象征吗?
例如,杨幂在接受采访时曾说:“我不配叫做瘦子。”但她自己也坦言,身高168cm、体重不过90斤,已经是许多人心目中的“漫画身材”了。尽管她的身材在镜头前看起来纤细迷人,符合大众的审美标准,但她依然觉得自己“不够瘦”。同样,路人镜头下,杨幂的身材也依旧显得“瘦得可怕”。为了减肥,张天爱在节目中透露,自己吃炸鸡时甚至要撕掉皮,避免摄入过多的热量。龚俊吃面时,要用吸油纸将面上的油分完全吸走,而鞠婧祎吃一个面包也要反复咀嚼三十多次。为了维持完美身材,张萌甚至硬穿了一个小一号的礼服上红毯,结果当晚因体力透支入院,甚至发生了骨折。
展开剩余78%此外,网络上有着各种“反手肚脐”、“漫画腰挑战”等极限活动,很多人为了展现“完美身材”,将身体扭曲成近乎90度的角度,许多医生已经发出警告,这种做法极其危险,容易导致意外发生。吉娜在怀孕7个月时,依然出席红毯活动,并通过紧身衣物展示自己所谓“完美的腰线”,完全不考虑自己已经是准妈妈的事实。这样的审美无疑给孕妇带来了不必要的心理压力,甚至忽视了腹中宝宝的健康。
除了追求瘦,娱乐圈的另一大竞争焦点是“白”。“冷白皮”、“白到发光”等形容词成了对明星的夸赞,而为了追求极致的白皙,许多明星甚至将“白”作为衡量自己外貌的标准。沈梦辰曾在节目中坦言,自己露肤的部位几乎都涂满了粉底。然而,在节目中的卸妆环节金控配资,她却因为肤色差距过大,引起了不少争议。欧阳娜娜在出席红毯时,曾分享自己在车上涂抹粉底,将腿部涂得如雪般白净。显然,这种过度追求白皙的做法,有时也会发生“翻车”——比如,出现腿部颜色不均、手脸色差等尴尬情况。甚至有人因过度涂粉而被讽刺为“涂了石膏粉”。
为了追求更白,许多明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,不仅购买各种美白护肤品,还进行美容项目。大S曾在采访中透露,自己为了美白曾走过一段极端的“美白路”,甚至吃了一些对身体有害的药物,服用后皮肤会变得苍白。美白的追求不止是涂白全身,还有许多人为了追求更加白皙的肤色,选择进行美白医美治疗。大S曾直言:“为了美,这点风险算什么?”然而,这种极端的美白方式不仅会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,还可能导致皮肤和体内器官的不可逆损伤。
而对于明星来说,除了追求肤色的白皙,甚至连牙齿也成了审美的标杆。圈内流传着一句话:“整牙堪比整容。”确实,牙齿对面部形象的影响不容小觑,但并不是每个人的牙齿都需要进行整形。牙齿发黄或不完美是常见的生理现象,而明星们为了让自己的牙齿看起来更洁白,纷纷选择了烤瓷牙。然而,烤瓷牙的普及却引发了许多争议,尤其是当明星的烤瓷牙过于突兀,甚至让人感到不自然时,批评之声也不绝于耳。例如,电视剧《爱情公寓》中的胡一菲,由于面部变化过大,被网友质疑整容,而她的烤瓷牙也多次引发舆论风波。
更为夸张的是,娱乐圈有些明星为了追求“青春永驻”,甚至进行了极端的减肥和整容手术。颖儿在出演《千山暮雪》时,因扮演的角色显得略微丰满,而被观众批评为“胖”。然而,她之后迅速减肥,成功瘦身到80多斤,成为大众眼中的“完美身材”。与此同时,她的丈夫付辛博在节目中透露,颖儿在产后几天便开始了疯狂减肥,每月减重大约20多斤,几乎立刻恢复了工作。陈妍希在与陈晓合作的《神雕侠侣》中,由于略显圆润的身材被戏称为“最胖小龙女”,并在舆论压力下开始减肥,瘦身成功后形象焕然一新。
除了极端的减肥和整容,娱乐圈内也有许多所谓的“网红脸”,这种通过整形手术打造出的面容,虽然符合某些审美标准,但却失去了自然之美。其实,这些畸形的审美背后,隐藏着对身体的极大伤害。过度减肥常常导致艺人在拍摄现场晕倒,而医美手术的不当操作,甚至可能导致面部神经损伤,长期的健康问题也随之而来。追求所谓的“永葆青春”并非坏事,但这种“青春”应当建立在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规律的饮食之上。
那么,是否真的只有“白、幼、瘦”才是美的标准?年轻时可以有20岁的青春活力,30岁时有30岁的成熟稳重,甚至到了60岁、80岁,依然可以追求美。娱乐圈的明星似乎在与时间赛跑,不断“留住青春”,但这种追求并不应该成为我们对美的唯一定义。每个人都有权利定义自己的美,而不应被单一的审美标准所束缚。
结语:
追求美并没有错,但美不应当被“白、幼、瘦”这三大标准所限定。在追求美的过程中,最重要的依然是健康。明星们虽然在特殊的职业环境中,但他们不应成为普通人审视自我标准的唯一尺度。更不应将这种畸形的审美风气蔓延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。大家对此有何看法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,与我们一起讨论。
发布于:山东省嘉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